2012年8月19日 星期日

【三國】對姜維的一點淺見




原文首發在百度姜維吧。



如標題,其實就是個人對姜維的看法……

姜維是悲劇英雄,但他的做法一直以來評價都很兩極化,個人才疏學淺,僅能盡量持平論述。不想武斷論定成敗對錯,歷史本來就是這樣的。

而且我也不是啥專業的學者。



基本上是針對爭論比較兇的部分,就是陳壽的評價,北伐的必要性。還有個人對姜維行動動機的揣測。














──────────



先說說大家都很糾結的陳壽評價。



"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翫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至殞斃。老子云:『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於區區叢爾,而可屢擾乎哉?"

這段評的非常尖酸,但只是對姜維北伐行動的評價,而姜維本身能力如何完全沒提。(但在傳內有藉他人之口評論。這個之後會提)





為何陳壽會這麼評呢?首先要想到陳壽的背景。

政途上,陳壽原本仕蜀,蜀滅後才投晉。(畢竟人家還是得養家餬口,又身懷史官記史的使命。)

而且三國志是陳壽在晉朝任職時成書,既然是在當權者眼皮底下記史,自然得順著權貴些,若是有點差池小命就不保了。

三國志在許多地方明顯有舉重若輕、或是刻意省略掉的記錄,除了當時史料參差蒐羅不全,陳壽必須迎合晉朝口味也可能是一大要因。

畢竟姜維當時的北伐行動讓晉朝煩不勝煩,陳壽總不可能當著他們的面直接讚譽姜維的能力。況且陳壽本身對姜維也有意見。

(題外話:陳壽把鄧艾記的很討人厭……XD





再看看這句話"老子云:『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於區區叢爾,而可屢擾乎哉?"

個人翻譯水平不高,且簡單解說下:

『治大國者猶烹小鮮。』這句話的意思可解為:"治國就像烹煮小魚,需細心謹慎,不可冒進,否則只會破壞魚身(國家)。"





陳壽既然曾仕蜀,對當時蜀漢的狀況自然比其他兩國的人清楚得多。在諸葛亮過世後,朝廷的氣氛是比較消極的,可從費禕對姜維說的話略知一二:

"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尚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衛民,敬守社稷以待能者。"

其實費禕的想法也不能說有錯,但蜀漢在關張馬黃趙相繼離世後可謂將才凋零,諸葛亮還在時就明顯欠缺良將(魏延善戰但他的戰略太冒險,諸葛亮不喜歡)。

姜維督軍後缺人缺更兇。所以姜維才想趁著自己還在時多做些事……嗯這之後再細述。



最重要的一點,陳壽在蜀時師承譙周,而譙周正是主和派亦是降晉的大推手。

和主戰派的姜維理念差異極大。所以陳壽才論姜維是"窮兵黷武"。而事實上,姜維的北伐也確實讓蜀漢國力越趨低落,師旅疲弊,這是無法否認的。



然而,雖然陳壽"本人"評論姜維評得很毒,但他也沒忘記在傳內寫他人對姜維的評價。

這些評價都以好的居多:

蔣琬書曰:"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等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矣。"又曰:"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



再簡單引幾句裴松之注:"維家在冀,冀中居民見維等大喜,便令見亮,亮見大悅,未及遣迎冀中人。後冀城遭破,維不得還家,魏軍得維母妻子,亦以其本無去意而不沒其家。"



及劍閣之戰時鍾會寫給姜維的信:"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每為疇昔,常同大化,吳札,鄭僑,能喻斯好。"

這封信是鍾會給姜維的勸降信,也許多少有灌水成分。

但再加上後來鍾會對姜維的極高禮遇,加上後來鍾會全盤接受姜維的叛亂計畫來看。姜維才行自然是頗高的,不然鍾會也不會這麼千方百計要拉攏他,且對姜維的謀略很有信心。



郤正的評論就不再詳述了。



結合以上理由和可能性,陳壽對姜維的評價其實是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粗有文武"這個評論在陳壽的記載中基本也被推翻。詳述見上。

如果有人要說諸葛丞相,蔣琬,鍾會,郤正一干人都是看走眼我也沒辦法……





 


──────

接著要說姜維了。

姜維投蜀基本沒有什麼問題……要知道投蜀那時他已經27歲,卻還在天水太守馬遵鼻子下受氣。而且後來蜀軍攻天水時,也是馬遵丟下姜維和梁緒一干人,把他們關在城外,讓他們不得不投蜀保命。亂世本來就是識時務者為俊傑,良禽擇木而棲。
也別忘了姜維投蜀後對蜀漢(或者該說對諸葛丞相)有多死心蹋地到像被洗腦的地步(欸

說回北伐。其實姜維的北伐是有抓準時機,有想法的軍事行動,並不是亂搞……
諸葛亮死後至司馬氏專權這段不短(約十餘年)的空白期因為沒有機會,又有費禕在約束,因此姜維出兵最主要是為了鎮壓不服蜀漢治理的族群。

直到蜀國延熙十二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約西元249年),魏國因此內部動盪,姜維認為機不可失,遂大力發動北伐。但這場北伐輸了。
和費禕限制姜維軍隊有沒有關聯很難講,總之是輸了。
隔年雖然小贏,但沒有實質效益。

延熙十六年(西元253年),費禕被暗殺。姜維也比較能按自己想法行事。很巧的是這時吳國諸葛恪發兵攻魏,並秘信邀姜維一同出兵。(即為吳史所記諸葛恪的新城之戰)
姜維見機不可失亦率兵出石營,包圍南安。但久攻南安不克,軍糧用盡只得退兵。而諸葛恪也在新城一敗塗地。

隔年,魏國內部又發生政變(魏臣夏侯玄與李豐,張緝主導),司馬師大殺叛臣。夏侯一脈被肅清,夏侯霸逃蜀。
此時魏國駐守狄道的向姜維密降,姜維又逮到時機出兵,殺魏將徐質大敗魏軍。這場是蜀漢軍的一次大勝。詳細就不多闡述。


延熙十八年(255年)司馬師掛點。又因夏侯霸投蜀得到許多情資,故姜維再次抓準時機北伐。

隔年,姜維受封大將軍,和胡濟約定在上邽(即天水)會師,但胡濟後來卻沒領兵出現,導致姜維計略失敗。蜀軍遭受前所未有的損折,這場北伐一敗塗地,民怨四起。

延熙二十年,諸葛誕與吳國聯手發動壽春之叛,司馬昭親率大軍鎮壓。姜維把握時機再次出兵。後因諸葛誕敗亡而退。

之後姜維花上四年時間養軍蓄銳……


從以上資料可看出,姜維的北伐不是平白無故出兵,都是看準時機的軍事行動。
但蜀地條件實在不好,雖然易於守禦卻難於進攻,人才又凋零到一種可憐的境地。大將可以說只剩姜維自己,這也使得姜維越來越心急,深怕自己一死蜀漢便無人能抵禦魏國。所以連年北伐,耗損國力卻得不到實質效益。

別忘了姜維的對手是人才濟濟的魏國,光是鄧艾一人已與姜維旗鼓相當甚至更高一籌,又有郭淮(雖然255年就病死),鍾會,胡質,石苞,陳泰……

姜維已經竭盡全力了。雖然他的行動不無可議之處,但時勢逼得他不得不如此。
雖然以現有史料很難找出合理且適當的理由證明姜維的忠誠和他的信仰。
但如果姜維不是一個對蜀漢,對丞相有強烈信仰的人,也無法解釋他無所不用其極,近乎瘋狂北伐的動機。


言盡於此,謝謝各位的觀看。



題外話:
我覺得胡彥斌"葬英雄"還蠻適合姜維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